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走进海珠 > 名胜古迹

圣旨牌坊(图)

时间:2015-09-28 17:05:00 阅读数:
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 
牌坊近似牌楼,本是用来装点或庆贺用的建筑物。但在封建社会里,牌坊却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,它是历代统治者表彰显宦节妇、功臣世家而建立的,树牌坊是彰德行、沐皇恩、流芳百世之举,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。巨大的石牌坊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,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变迁的历史。今天只要有钱,谁都可以建造牌坊,广州市几乎每个村都有牌坊,人们见多不怪,习以为常。不过,在海珠区龙潭村有一座“乐善好施”牌坊,因这座牌坊是秉承皇帝旨意修建、上刻“圣旨”二字,又称“圣旨牌坊”,这广州市并不多见,故而曾经令人称奇和仰慕。今天,它成为广州市的历史文物之一。

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,一座牌坊是一个故事。龙潭村这座牌坊是为表彰白纶生而修建的。白纶生(1823——1893),原名京,字纶生,号进贤,海珠区龙潭村人。少年时家境清贫,15岁起在广州堂舅父开设的洋行当杂工。他诚实聪明,勤奋好学,数年间已对洋行的业务颇为熟悉。

清道光二十一年(1841)的一天,纶生留守洋行,一英商因急于供应货物给南洋客户,即付白银1万两马上要货。纶生一时不敢作主,但英商百般苦求,纶生便按照堂舅父所用格式与英商签定合同。堂舅父回来知道后大为不满,将他开除出店。纶生在走投无路之际,徘徊于洋行附近,该英商见状,即拿出白银1万两作定货款,鼓励纶生自设商行。于是纶生开办了“悦盛”号,经营爆竹业。因经营有方,恪守信用,生意日益兴隆。后来还先后开设了10多间店铺,成为当地的巨富。

纶生为人,乐善好施。在广州创办爱育善堂;每年拨款赞助方便医院(即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)和四庙善堂;平时对贫苦者施粥、衣、施棺木等。同治十二年(1873),龙潭陈、卢、吴等姓佃户数十人,因灾失收,无法交足田租,而被土豪迫迁,居住的茅屋及一切衣物全被焚为灰烬。纶生无偿捐赠土地72亩及建材、衣被、粮食、厨具和银两等,使他们得以建立家园,并取名西村。光绪十九年(1893),西村民在村内建“报恩祠”,塑纶生像供祀。光绪十六年,湖南发生大水灾,纶生捐巨款救济。纶生对文化教育事业也极热心。光绪八年(1882),在龙潭村筹建“兴仁书院”,落成后又捐土地另加白银2167两作为书院基金,全村儿童均免费入学。鉴于白纶生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,两广总督上书朝廷,奏请嘉奖和表彰白纶生,获光绪帝赐“乐善好施”匾牌嘉奖,并授纶生“准道员”职衔。村人据此兴建牌坊,以表彰、纪念纶生。

该牌坊由正楼、两次楼、两夹楼和庑殿顶组成,是四拄五楼三门式的牌坊。拄角垫台基。高约8.6,宽8.2,横匾“乐善好施”四个大字,右边刻“光绪十七年二月,两广总督部堂李奏奉”,左边刻“准道员职衔白进贤为亲父母二品封职白耀德命妇白莫氏在籍建坊”。正中庑殿顶刻“圣旨”二字。像这样刻有“圣旨”二字的牌坊,是断然不可伪造的,在海珠区仅此一座,因而更具品位,更显价值。

         由于该牌坊取材花岗岩,质地坚硬,加之村民的酷爱和保护,所以,虽然历经100多年的日晒雨淋,至今仍保存完好。上面所刻文字,各个清晰醒目。这座牌坊虽然没有珠海梅溪牌坊的恢宏,没有安徽棠樾牌坊的凝重,但却有一种挡不住的威严。今天,这座牌坊连同该村的白纶公祠和新建的龙潭村牌坊,仍是该村引以为荣的文化古迹和标志性建筑,是该村的一本历史教科书。可以预料,随着“文化海珠”宣传的深入,随着江海大道、新光快速干线的开通和新东路的扩宽,”圣旨牌坊”这颗明珠,连同它周围的小桥流水、绿树浓荫,将会被越来越多的生活在钢筋水泥筑森林里的人们所发现、所认识、所热爱。

上一篇:汉园(图)